识别“以房养老”为名之骗局,谨防踩雷入坑
“以房养老”骗局套路
首先,一些养老公司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在老人密集的小区里宣传,或者开设保健品公司、养老器械公司,吹嘘以房养老的好处,强调房子抵押贷款之后,养老公司将每月支付固定利息,利息以房价估值为基数,并代替老人向出借款项的人偿还利息,老人不会承担任何风险。
然后,当老人被高额回报吸引后,养老公司便会向老人介绍出借人,让老人与出借人之间签订借款合同,并将房子抵押。一般情况下,养老公司还会带领老人去公证处办理债权公证,如果老人违约还款,则出借人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执行,这样,出借人一般都觉得有房子做抵押会比较有保障。在某些以房养老的案例中,养老公司会为借款老人的债务设定反担保,从而打消老人的顾虑。
最后,养老公司将出借人转到老人账户的借款转走,然后每月向老人支付固定收益、替老人偿还借款利息。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养老公司或突然“消失”,或资金链断裂,停止为老人还款,“以房养老”爆雷。此时,借款人要求老人还款,老人成为债务人,如无力还款,则只能以房抵债。
“以房养老”骗局漏洞
打着“以房养老”旗号实施的非法集资骗局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单从表面上来看,毫无漏洞,貌似每一链条都是合法合规的。但通过整理多起案例,可以发现“以房养老”存在如下漏洞:
一是“以房养老”的房价估值过低、利息过高。在某些现实案例中,养老公司对老人房产的估值明显低于市场价。而老人与出借人签订的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往往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这笔借款利息通常由养老公司代老人承担。养老公司高利息、低房价的行为存在可疑和不合理之处。二是老人对业务涉及合同内容知之甚少。很多案例中,老人投资“以房养老”理财项目的过程可以用莫名其妙、糊里糊涂来形容,完全被养老公司的工作人员所左右,自己没有主见。一方面,老人签署的合同数量多,涉及借款合同、抵押合同、反担保合同、以房养老服务合同等,很多合同都会进行公证,但老人根本无暇细看。另一方面,合同内容晦涩难懂,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如“云养老”、“资产养老”、“季薪制”等,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养老公司不让老人细细阅读合同内容,更不会对晦涩难懂的词句做出解释,只是让老人签字。
如何防范“以房养老”为名的骗局
提醒广大投资者尤其是老年朋友,“以房养老”仍处于探索阶段,正规的“以房养老”自开展试点以来,参与投资者并不多,对于打着“以房养老”旗号实施的非法金融活动,一定要提高警惕。
1.切勿要轻信投资高额回报的言论,克制赚钱心切的心理。老年人应多与家人、子女协商,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了解公司运营状况,经多方论证再谨慎做出投资理财决定。
2.要正确分析投资理财的后果,重视签字的法律效力,认真阅读合同或协议,充分、清晰理解条款内容,准确预判不能到期还款的法律后果,切不可草率签字。
3.要有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决策环节,如果投资公司要求老年人用一套房屋作抵押借款投资,却不办理符合法律规定的抵押登记,而是要求办理委托代理售房的公证,那么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远离非法“校园贷” 守住孩子的读书钱
非法“校园贷”的危害
在校大学生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近年来消费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中国校园消费金融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大约67.5%的大学生曾使用过分期消费,而且还将继续使用。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和超前的消费观给非法“校园贷”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瞄准了在校大学生的广阔市场,各类“校园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校园贷”具有手续简单、批贷快捷、无需抵押、借贷周期短等特点,有的还能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让不少在校学生趋之若鹜。但在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校园贷”隐藏着极大的危机,有的学生面对还款压力,选择“以贷养贷”,进而债台高筑;有的学生为了借贷成功选择了打“裸条”,留下被人敲诈勒索的隐患;还有的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长期遭受暴力催债的骚扰......种种乱象之下,非法“校园贷”如同野蛮生长的藤蔓,扰乱了平静的大学生活,甚至紧紧束缚着一些大学生的未来。
“校园贷”乱象丛生,侵害了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原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加强监管和整治。2017年5月,原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2019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有关部门对不良“校园贷”机构进行严厉打击,向全社会征集涉及不良“校园贷”的案件信息。
如何防范非法“校园贷”
一是要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让消费者回归理性。“校园贷”的风行与大学生的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息息相关。部分在校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控力和正确的金钱观,远离了父母的管束,面对形形色色的物质诱惑,很容易产生盲目消费、跟风攀比的不良习惯。一旦过度消费,资金断流,就容易进入非法“校园贷”的圈套。
二是要提高风险意识,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很多“校园贷”诈骗发生后,受害人并不知情,基本上都是因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盗用所导致的。在校学生要提高警惕,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防止被他人盗用。
三是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在校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财技能,学会使用各类金融工具,如确有正当消费需求,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相关金融业务,切不可轻信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饵,让非法“校园贷”钻了空子。
四是保持理智,寻求正确的救济渠道。万一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要保持理智,及时保留相关证据,保持同家长和学校的密切沟通,并向警方寻求帮助。
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金融教育。金融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金融素养,尽早对各类金融产品建立正确认识,还能提高风险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增强抵御不法行为侵害的能力。如今的大学生在校园就与社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校期间的金融教育很有必要,要将金融教育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素养。家长也应在家庭教育中从小给孩子灌输金融基础知识,从合理规划零花钱开始,引导孩子合理消费,正确使用现代金融工具。
警惕预付消费掩盖下的非法集资陷阱
理发卡、健身卡、就餐卡……如今消费者的钱包里总能找出几张预付卡,但是近几年预付消费引发的纠纷却频频曝出,尤其是疫情期间,商铺关停或跑路、使用期限受限、服务不满意却无法退款、暂停营业却无法退款等情况较为集中,预付卡变成了消费投诉的重灾区。更有不法分子假借办理预付卡或预付消费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活动。
案例1:千元买菜卡打了水漂
贺女士在一家蔬菜配送店办了一张500元卡,之后,业务员告诉贺女士,该公司推出充1千返1千的优惠活动,充值1千元,公司还会返还1千元,贺女士考虑后购买了1千元的卡。没过多久,贺女士登录该公司网站下单,发现系统正在维护,无法正常买菜。她多次拨打售后电话,工作人员回应系统要升级,暂停营业。然而两个月过后,不仅网站关闭,售后电话也无人接听。
贺女士办理的这类卡属于预付卡又叫储值卡、消费卡、积分卡等,顾名思义就是先付费再消费的卡片。根据商务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要向相关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
案例2:预付卡成了商家的“吸金利器”
“天冷了,本来想带全家人去昌平泡温泉,结果到了地方发现大门被蓝色铁皮给围起来了。”家住北京的赵女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光顾了好几年的四海合利温泉商务酒店在春节前已经“人去楼空”。
赵女士告诉记者,最近五六年,几乎每到冬天都会来这里泡温泉。2016年年底,她购买了该酒店的VIP卡并充值5000元,2017年“双十一”活动期间又充值了2000元,现在卡里约3000元未消费金额打了水漂。记者通过企查查搜寻“北京四海合利商务酒店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
遭遇类似经历的班女士则损失了上万元。2018年8月,家住北京丰台区的班女士在家附近的浩沙健身(方庄店)办理了一张健身年卡,并在店员推荐下购买了私教课程,总计花费一万余元,而在浩沙健身崩盘之际,其购买的大部分课程均未消费。“我是通过私教才了解到(方庄店)停业了,停业之后,我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浩沙健身方面的任何回应。”班女士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她的私教王某带的50多个学员都碰到相同的情况,大部分学员购买的私教课程在万元以上。
预付消费类非法集资典型特征
上述案例中三位女士“踩”的均是预付式消费的“坑”。所谓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预付卡的发行者支付一定的资金,获得消费凭证,按次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消费者从中享受一定的优惠。
预付消费掩盖下的非法集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变相承诺高额回报,违背消费服务的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借用预付形式进行非法集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通过传单、广告、业务员推广、购卡人员推荐等各种途径公开宣传;二是不以真实消费为目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返还购卡资金或支付一定利息;三是以购买“预付卡”、“购物卡”或“预付消费”等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三种方法防范预付消费类非法集资
提醒广大消费者:近年来,非法集资花样不断翻新,欺骗性越来越强,其常见手段主要包括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虚假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等。对手段多样的非法集资行为要增强防范意识,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所谓的“高额回报”“快速致富”项目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1.理性选择。
消费者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不受促销的诱惑。办理预付卡时,应积极查询经营者的经营状况、预付业务备案信息等,对于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返现方式要多问多想。
2.谨慎办卡。
消费者与经营者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应载明价格、服务标准、优惠条件、使用商品品牌、有效期限、有效次数、使用权限、使用地点、续费升级、遗失补办等事项,并应明确预付款消费卡的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卡(款)条件、违约责任等事项。对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最终解释权归本经营者所有”等提示,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加重消费者责任或排除消费者权利的内容,要坚决说不。消费者要仔细阅读预付规则及其他要求,对于不明确或涉及回报返现的内容,在取得商家明确协议内容后再决定是否签署。
3.适度消费。
在办理预付款消费卡时,首先要弄清自己是否真的长期需要此类服务,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充值预付款消费卡,每次充值金额不宜过多,谨慎选择预付额度过高、服务周期过长的预付款消费。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量来购买预付款消费卡,不要贪便宜一下子大量购买,以避免承担过多风险。
4. 合法维权。
消费者发现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有异常时,要及时向消协、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避免办卡容易退卡难现象发生。经营者需要变更经营地址、注销或整体转让经营资质,或商品质量、商品价格、服务质量、服务价格发生变化时,经营者应提前告知消费者,协商是退费还是继续履行合同承诺,若协商不成消费者可请求所辖地消费者协会调解,也可向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申诉。对经营者未尽告知义务又无法履行合同承诺的侵权行为,消费者可向所在地行政职能部门提出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存在非法集资倾向时,消费者应及时向处非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