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站内新闻搜索:
          政务信息搜索
        收藏本站
         
        首页 | 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 | 领导之窗 | 党建工作 | 文明宁安 | 古城文化 | 地方经济
          | 新闻中心 | 纪检监察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公示公告 |
        导航
         
        导航
        更多>>  
         
        今日要闻
        更多>>  
        ·
        ·
        ·
        ·
        ·
        ·
        ·
        ·
        ·
         图片新闻
         
        中国共产党宁 ..
        文化送祝福 服 ..
        玉树琼花雾凇岛
        乡村振兴在行动



        着名流人及民间名人

        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发布时间:2018/07/03  发布人:许厉维 [阅读次数:67580]   [关闭


        陈嘉猷、张缙彦、方拱乾、张贲等、吴兆骞父子、杨越父子、七子会、郑氏父子、吕氏子孙、金圣叹子孙

            筏喻道人张缙彦(1599-1670)

            张缙彦,

            字濂源,号坦公,又号大隐,菉居先生,筏喻道人。河南新乡人。生于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死于1670年(康熙九年),享年72岁。

            张缙彦生有夙慧,10岁即能博览经史。1631年(崇祯四年)中进士。历任河南清涧县知县、三原知县、户部主事、编修、兵科都给事中,1643年(崇祯十六年)升为兵部尚书。

            1644年(顺治元年)3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张缙彦被俘,李自成失败后,他回到故里。同年10月,南明弘光帝命其官复原职,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

            1646年(顺治三年)2月张缙彦向清军投降。清廷以其“逡巡来归”是在江南大定以后,而未加录用。

            1653年(顺治十年)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1654年(顺治十一年)改任浙江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1658年(顺治十五年)升工部右侍郞。

            1660年(顺治十七年)2月,清廷以“不能实心任事”之名将张缙彦降为江南按察司佥事,分巡徽宁道。

            1660年6月(顺治十七年),左都御史魏裔介弹劾刘正周,并言张缙彦与之“为莫逆交”,其诗称自己是将相之才。因此,张缙彦于同年8被革职。

            同年8月,御史萧震复弹劾张缙彦曾投降李自成,在浙江任职时所编的《无声戏》二集一书,“诡词惑众”之罪名,籍没家产,流放宁古塔。

            张缙彦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3月出关,4月抵达戍所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

            张缙彦在宁古塔虽然身处逆境,过着流亡生活,但他仍然“坐拥万卷,无刻不以诗文为事”,并于1665年(康熙四年),召集吴兆骞、姚琢之、钱虞仲、钱方叔、钱季丹、钱德维等7人结成“七子之会”。分题角韵,月凡三集。张缙彦的诗被吴兆骞誉为“河朔英录,而有左江风味”。“七子之会”是黑龙江、吉林的第一个诗社。“七子之社”是明末年江南文人结社之风在宁古塔的继续,也是东北文学史上的佳话,曾对宁古塔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由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迁往宁古城(今黑龙江省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张缙彦随迁到宁古塔门外。

            1669年(康熙八年)冬天,张缙彦、吴兆骞等1流人郊游归来,行至宁古塔城西郊,见泉水涌出,喷落在皑皑的白雪之上,犹如泼雪之状,张缙彦等人即兴赋诗,并将此泉命名为“泼雪泉”。事后,张缙彦挥笔题写“泼雪泉”三个字,由流人帅奋在崖上勒石,词为“泉在山之右”(上款)、“泼雪泉”(正文)、“岁次已酉帅奋勒石,河朔坦公张缙彦题”(下款)。从此,泼雪泉之名在宁古塔叫出。

            1670年(康熙九年)张缙彦见其他流人纷纷南归,自己年事已高,归期渺茫,特别是诗友们大部分南归,遂感到孤单,寂寞,度日如年,心情烦乱,在宁古塔城东门外自建茅屋内,焚笔砚,弃诗文。大约于1670年(康熙九年)冬死于宁古塔城东门外茅舍中,结束了近十年在宁古塔的流放生涯。

            张缙彦平生喜爱交游吟咏,精于绘画,雕刻,明于乐律,尤工诗文。即使被罢官流放到宁古塔,身为罪人,仍孜孜于着述。他有许多记载宁古塔山水、风俗、物产、兵事、名人、逸闻的文章。成书的有《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等。《宁古塔山水记》是黑龙江、吉林第一部山水专志,史料价值颇高,具有开创之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涉及到黑龙江、吉林的山水志,有齐召南的《黑龙江水道编》、《东北海诸水编》、胡传的《十三道嘎牙河纪略》、《东北海防札记》等。这些着述都晚于张缙彦所撰写的《宁古塔山水记》,故本书最先提供的史料极为重要。

           《宁古塔山水记》中所记载的山水地名,有很多为后代所失载。如:宁古塔旧城称石城,海浪河曾称柳河。又如:牧山、岸山、虎山、石河山、洞山、卧佛山、马流河等,不仅成书较晚的《宁安县志》(指民国十三年版本)没有载入,而且连吴兆骞等宁古塔流人的着述也无此考证。

            《宁古塔山水记》共22目,所记宁古塔山川、名胜、物产,文采斐然,读后栩栩如在眼前,使宁古塔山光水色,余韵生辉。

        济世英才杨越(1622-1691)

            杨越,原名杨春化,浙江省山阴县安城村人,流放宁古塔之后改名杨越。字友生,出生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2年),因世居浙江山阴安城村,所以晚年自号“安城”。其父杨蕃早年业儒,后投笔从戎,官至京口副总兵。

            杨越“少喜读书任侠”,“长而重气节,好交游”,“慨然有济世之志,后”“散家资结客,豪杰盈门”。

            1659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进攻长江流域,破镇江,围江宁(今南京市),收复4府、3州、24县。此时,沿江各地企图反清复明的绅士,纷纷与郑成功联系,表示支持和欢迎,有的不出资相助。当郑成功兵败,退回海上之后,清廷大兴“通海”之狱,浙东通海案的首要分子均被斩首,而祁班孙、杨越、李兼汝等一百多人被长流宁古塔。

            1622年(康熙元年10月),杨越同流人及家属一百多人出塞。时值隆冬,出塞之后“雪花如掌,朔风狂吹”,渡过松花江之后,继续东行,进入原始森林,又见“万木排比,仰不见天,老根乱石,断冰连结,不受马蹄”。多数流人初见此状,望天兴叹,有的甚至吓得“失色”、“恸哭”,腿脚酸软,不敢迈步。惟独杨越“凝睇山川厄塞,诡形殊势,笔之于册,有时还忽然长啸,揽辔支策,掉头吟咏”。

            1663年(康熙二年)2月抵达戍所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被安置在宁古塔城西门外(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满城村”当时俗称“蛮子城”)。初到戍所,天寒地冻,百余流人无处居住。杨越便带领流人中的强壮者,上山伐木,树皮盖顶,建起简易之屋,使大部分流人有了暂时安身之处。在宁古塔期间,杨越与吴兆骞经常是“谈心夜夜入三更”、“家人妇子日相见,米盐琐琐同经营”。并与其他流人“雪窖联吟,冰天共酌”,友情深厚。

            1664年(康熙三年)俄罗斯入侵黑龙江流域。清廷命宁古塔将军巴海“治师东征,令流人强壮者,供役军中”。根据此令,杨越、祁班孙、李兼汝等流人于2月11日前往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充当水兵,以御俄罗斯入侵。后来由于形势有所缓和,杨越等流人又回到宁古塔。

            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由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迁往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杨越等少数流人获准迁往宁古塔城东门外,大部分流人继续往在宁古塔旧城西门外的(蛮子城)。

            宁古塔将军迁到宁古塔城之初,宁古塔城商贾店铺很少。杨越向宁古塔将军建议在宁古塔辟建人参互市贸易场所,此建议得到了宁古塔将军的采纳。一年之内,宁古塔东大街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其中流人开设的就有20多家。宁古塔周围的人把人参貂皮拿 到市场上去交易。盛京(今沈阳市)、吉林乌拉今杏林市等地到宁古塔购买人参的客商逐年增加,从而繁荣了宁古塔的商贸活动,改变了当地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当地满族人由过去以穿皮麻衣料为主,变为改穿内地的绸缎棉布为衣。

            杨越在宁古塔与其妻范氏开饭馆,经营浙江的风味小吃,并毫无保留地向当地满族人传授烹饪技术。杨越自己兴办私塾“授满汉子弟,教之以礼仪”。同时,将自己千里迢迢带来的《五经》、《史记》、《汉书》等书籍集中起来,开设了“读书草堂”,向当地满族人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宁古塔满族人称杨越为“杨马法”(“马法”即“长者”之意,宁古塔副都统称杨越为“济世英才”。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9月,杨越之子杨宾鉴于呼请其父赦归无望,决定出塞省亲,同年11月抵达宁古塔。“父母骤想逢,注视相讶……喜极乃更悲,不觉泪如泻……”杨宾在宁古塔住了3个月,情着无限依恋的心情,离开了父母,重返江南,继续为谋求赎回父母而奔走。但因杨越所犯“通海案”是参与郑成功的反清逆案,杨越被判处的是长流宁古塔,没有赦归之可能。

            1691年(康熙三十年)11月,杨越病死于宁古塔,结束了近30年的流人生涯。杨越死后不能归葬,其子杨宾跪哭兵部请求接父亲遗骨回故里,两年后获准。杨宾二次出塞同母亲范夫人一起将杨越灵柩迁归。归行时宁古塔亲友“哭声填路”,“设鱼餮送行”。

            此后,杨越之子杨宾根据杨越在宁古塔的遗作及自己两次出塞见闻,撰写了《柳边纪略》一书。

            《柳边纪略》记述了当年东北地区(主要记述宁古塔地区)的形势、山川、道里、卫所、官制、兵额、城堡、驿站、部落、寺庙、贡赋、物产、民情、风俗等状况,是一部比较完整并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史志,是一部开创我国东北边陲历史文化的学术名着。成书之后,就被研究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国内外学者专家在着述和研究成果中引用。其中,对古迹所在,流人的遭遇则尤为关注,是研究清代东北地区,宁古塔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边塞诗人吴兆骞(1631-1684)

            1658(顺治十五年)冬,吴兆骞因南闱科场案爱株连,被流放宁古塔。

            吴兆骞,字汉槎,江苏吴江人。1631年(崇祯四年)11月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六世祖吴洪田,五世祖吴山,都官至尚书,以后几代祖先也者曾做过大小不等的官员。其父吴晋锡誉为“文行并茂”之才子。

            吴兆骞“少颖悟,有隽才”,7岁参玄文,9岁时懿写有数千言的《胆赋》,10岁赋《京都》,13岁学经并学文,有一目十行,过而不忘的记忆。“少时简傲,不拘礼法”,随着学识的大进,更加“傲岸自负,不谐于俗”。有一次他的老师发现他所作的胆赋,惊叹道:“想不到小小年纪,竟能写出这样的绝妙好辞!此子将来必有盛名!”但看到他傲然自负/锋芒毕露的样子,不由又道:“不过,他日后必以高名贾祸!”

            1657年(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参加了南闱乡试,考中举人。

            1658年(顺治十五年),在南闱科场案中他被人诬告,含冤入狱,虽然最后证实其没有舞弊行为,但仍于1658(顺治十五年11月)被判处遣戍宁古塔。次年3月与同案犯方拱乾全家、钱威、吴兰友等同路起程,同年4月抵达盛京(今沈阳市)。吴兰友因不堪折磨,病死于抚顺。吴兆骞等人埋葬了同行的难友,继续北行。于同年7月11日抵达戍所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

            吴兆骞到宁古塔之后被编入镶红旗。由于出行时只带一些书籍,身无分文,一贫如洗,生活异常困难。冬季无水,曾到海浪河中去用斧子凿冰块,化水煮稗子充饥。幸亏友人们“解衣推食,得免饥寒”。

            1663年(康熙二年)2月,其妻葛采真千里迢迢来到宁古塔,吴兆骞生活开始有人照料。1664年(康熙三年)10月其子吴桭臣在宁古塔旧城出生,这就是后来着《宁古塔纪略》的吴桭臣。由于葛氏“携来二三婢仆,并小有资斧”,因此生活稍有好转。吴兆骞开始以授徒为主,开始时是教流人子弟,后来当地满族人的子弟也有一些从学者。

            1665(康熙四年)夏,吴兆骞与流人张缙彦、姚琢之、钱虞仲、钱方叔、钱季丹、钱德维等7人结成“七子之会”,这是黑龙江、吉林的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的成立,使吴兆骞在空愁中略有了一点精神寄托。

            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由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市旧街)迁往宁古城(今黑龙江省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吴兆骞全家也迁居宁古塔城东门外(宁古塔城是满、汉分居,将军衙门及满族八旗住城内,汉族住城外)。

            1674年(康熙十三年)秋,宁古塔将军巴海聘请吴兆骞为家庭教师,教其两个孩子读书,吴兆骞在生活上开始有了一些改善。

            1681年7(康熙二十年)月,在旧日社友顾贞观、纳兰性德等人的帮助之下,朝廷下诏,放吴兆骞还乡。同年9月吴兆骞全家起行南归。吴兆骞在宁古塔的社友、门第俱送至沙岭(今黑龙江省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沙兰镇),聚谈彻夜,到晓分手。至此,吴兆骞结束了在宁古塔23年的流放生涯。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6月吴兆骞又携其子吴桭臣北上,归京之后,因多年受塞外风寒,身体多病,手足肿痛。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0月18日在贫困和寂寞中病逝于旅邸,享年只有54岁。

            吴兆骞有“一代奇才”之称。他的诗词颇受推崇,特别是他出塞之后在宁古塔流放期间,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之中,饱尝“人世之苦”,历经“塞外风霜”,而且又目睹俄罗斯入侵,烧杀淫掠的暴行,使之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新的意境和风格的诗篇。从内容上看,这些诗大多数是以宁古塔的自然风光与社会生活为素材,尤其是他写的有关抗俄斗争的诗篇,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这是吴兆骞思想的巨大转变,即由对清兵的仇恨转向对俄罗斯入侵者的仇恨,在外来者入侵中国时,民族矛盾转变为反对外来侵略入侵者的矛盾,吴兆骞也从一个民族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吴兆骞在《送姚琢之赴兀喇》一首诗“幕府只今勤远戍,敢将离思问重逢”的诗句。在《忽汗河晓望》一首诗中“羁戍自关军国计,敢将筋力怨长征”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吴兆骞对抗俄斗争的积极态度。又如:在《一兰岗夜行》一首诗中“朔漠自古争战地,欲将书剑一论功”的诗句,在《登西阁》一首诗中“还怜豪气在,长啸学从军”的诗句,反映了吴兆骞想要从征,愿为抗击俄罗斯入侵的战争出力献策的积极的思想状态。在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一首诗中“乌孙种入侵盗边,临潢通夜惊烽烟,安东都护按剑怒,麾兵直渡龙庭前”的诗句,笔锋直指俄罗斯入侵者,揭露了俄罗斯入侵者的罪行,颂扬了宁古塔军民的抗俄热情。这些诗都是吴兆骞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吴兆骞一生着述很多,无论是在比较顺利的时期,还是身处逆境在宁古塔流放时期,他始终没有停笔,始终在伏案耕耘,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但是,由于吴兆骞当时的处境和环境,他的着述大部分散失,传下来的有《秋茄集》、《归来草堂尺牍》等。在宁古塔流放期间所写的《天东小记》(有些资料称《关东小集》)、《词赋协音》等着术,均已失传。其子吴桭臣根据吴兆骞遗稿所撰《宁古塔经略》仍传至今。

            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字南荣,小字苏还(取还故里江苏之意)。1664年康熙三年出生于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1666年康熙五年随父吴兆骞迁至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在宁古塔城读书、完婚。1681年康熙二十年随父吴兆骞返乡。吴桭臣在宁古塔的这段生活经历,对他后来撰写《宁古塔经略》一书是有很大帮助的。正如吴枨臣自己所述:“余生长边陲,入关之岁,已为成人,其中风土人情,山川名胜,悉皆谙习,颇能记忆。”《宁古塔纪略》是吴枨臣回到江南之后,年近六旬,须发渐白之时,回思患难之时,诚恐久而遗忘而撰写。笔者认真阅读《秋笳集》、《宁古塔经略》之后认为:《宁古塔经略》一书虽然是吴兆骞之子吴桭臣所撰,但是,吴桭臣在撰写此书时有可能参阅了其父吴兆骞在宁古塔流放期间的遗作《秋笳集》等书。从内容上分析,如:“予二岁时,副都统因大将军病,发令箭,遣子父及钱惟年伯立刻往乌拉地方……。”“予五岁始就塾读毛诗,时罗车国人造反,到乌龙江,黑斤诸处,抢貂皮,锋甚锐。”“当我父初到宁古塔时,其地寒苦……。”这些内容来源于吴兆骞与其子吴桭臣两代人共同的智慧结晶。

            《宁古塔经略》是黑龙江最早的地方史志着作之一,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宁古塔当年丛莽初辟时的风光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是清初宁古塔的真实写照。今天读起来,不但仍有足以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的着作。

        云麓老人方拱乾(1596-1667)

            1658年(顺治十五年)冬,方拱乾因南闱科场案受株连,被流放宁古塔。

            方拱乾,初名策若,安肃之,号坦庵,晚年改号苏庵,又号云麓老人。安徽桐城人。

            桐城方氏是当地望族。明朝两代,世多显宦,所谓“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方拱乾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华胄家族。其父方大美曾任湖广常德府推官,擢御史,巡按江西、河南、顺天等地。后迁太仆寺卿,以执法不阿为民所称赞。方拱乾的长兄体乾、二兄承乾、三兄应乾,均为恩贡生,四兄像乾官至按察司副使。其族人以仕宦、治学称于世者,更是数不胜数。

            方拱乾生于1596年(万历四十六年)。自幼聪明,7岁能读诗文,成童可记五经。“弱冠负文誉,经史一览不忘”。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成进土,官庶常,馆选第一,“文名震当世”。

            1640年(崇祯十三年)升任詹事府右少詹事。

            1657年(顺治十四年)南闱科场案发生,方拱乾之五子方章钺在参加此次科举考试中,被人弹劾与主考方猷联宗,有指舞弊行为,被拿解刑部。

            1658年(顺治十五年)方拱乾及其长子方玄成,次子方享成也因此案牵连入狱,并于同年11月被判处流放宁古塔。

            1659年(顺治十六年)3月,年已64岁的方拱乾携家眷数十口人出塞。同年7月抵达戍所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在宁古塔与同案牵连被流放的吴兆骞情好殷挚,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每至夜分。

            1661年(顺治十八年)冬,由于族人出巨资认修京师前门城楼,方拱乾全家被赎回。方拱乾南归之前,流人张缙彦、吴兆骞等18人,在龙头山(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旧街东、海浪河南岸的龙头山)置酒赋诗,为方拱乾被赦南归送行。饮酒即兴之时,他们把捕到的鸡放飞,以示放鸟出笼。方拱乾即兴赋诗,并将龙头山称为放雉崖。张缙彦在《域外集•游宁古台记》中所述“放雉崖”即指龙头山。

            方拱乾南归之后,寓居淮阴。次年改寓扬州随园,并在此撰写了《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志》)一书。后来由于家族破落,方拱乾既老且贫,无家可归,两鬓如霜,衣着褴褛,在街头卖字为生。

            1667年(康熙六年)这位曾被流放他乡的“云麓老人”在贫困交加中病死,终年72年。

            方拱乾病故47年以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因《南山集》文字狱案又发。方拱乾的儿子方玄成虽然已经死去,仍然被开棺戮尸。方玄成之子方登峰、方玄成之孙方式济(《龙沙纪略》的作者)被牵连入狱,并将其全家流放到齐齐哈尔。方氏五代人,两次被流放到塞外,其遭遇之悲惨,是可想而知的。

            方拱乾的流放,固然是悲惨的,但到宁古塔之后,艰苦的环境也造就了他。方拱乾从锦衣玉食、深居简出的达官贵人,忽然沦为阶下囚,这种社会现实为他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提供了新的素材,使其创作出大量的有生命力的散文和诗歌。这些着作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方拱乾所着《何陋居集》是在宁古塔流放期间的巨作。此书可称黑龙江省第一部诗集,其中有些诗可以补充史料的不足或与其他史籍互相印证。例如《古城行》、《游东京旧址》、《东京叹》等关于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作品。《宁古塔杂诗》、《闻说黑龙江》等关于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的作品,都是在清代文献中首次得到反映。再如:《海上凯歌》等关于歌颂宁古塔将军抗俄斗争的作品,表现出方拱乾的爱国思想。此外,方拱乾还写了大量反映宁古塔自然现象、风土人情的诗歌,为研究宁古塔的自然、历史和民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的史料价值,绝不是清代档案史料所能代替的。

            方拱乾撰写的《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志》),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宁古塔的天时、土地、宫室、风俗、流传、饮食,所记内容均系作者亲身见闻,这是黑龙江现在得以传世的第一部风土记,对研究清代黑龙江、吉林的历史和文化都是第一手的珍贵文献。

        筏喻道人张缙彦(1599-1670)

         

                                       吕留良之子孙与宁古塔

                                          杨锡春 李兴盛

            雍正年间,由于文字狱的牵连,吕留良子孙数十人流放至宁古塔。

            吕留良(1629-1683),字庄生,原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是清初着名思想家。他的着述中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申明华夷之辨,认为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不料他死去40余年之后,引出了一场大狱。

            湖南靖州人曾静在州城应试时,获见吕留良的着述,见其论夷夏之防及井田、封建等语,深为心服,就遣徒张熙往浙江,至吕留良之家访书。吕留良之第九子吕毅中得知其来意,就将吕留良的全部着作授给他。曾静等读后,更加钦慕,此后,不仅与吕毅中等经常诗文唱和,而且与吕留良之徒严鸿逵、鸿逵之徒沈在宽等也来往甚密。

            1728年(雍正六年),曾静得知川陕总督岳钟祺不被雍正信任,认为有机可乘,就遣张熙到岳祺处去游说,说他是岳飞之后裔,劝其起兵抗清。岳钟祺将张熙逮讯,逼他供出主使之人,张熙死不招供。后来岳钟祺伪装表示抗清,张熙才吐出实情。岳钟祺立时奏闻,于是曾、吕两家众人均被捕入狱。

            雍正得知曾静的反清思想是来自吕留良之着述,又查出他对自己的指责是从已被镇压的政敌诸弟胤禟、胤禩手下太监那里听来的,于是把矛头指向吕氏一家及胤禟、胤禩余党,并多次发布谕旨,极力攻击华夷之辨。后来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

            此案至1732年(雍正十年十二月)始结案,历时四年半。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之谕旨:“吕留良、吕葆中(吕留良长子),俱着戮尸枭示,吕毅中着改斩立决,其孙辈••••••着从宽免死,发遣宁古塔,给与披甲人为奴。”

            同月十七日谕旨又云:“严鸿逵着戮尸枭示,其孙发宁古塔,给与披甲人为奴。沈在宽着改立决。”至于曾静、张熙二人,是至乾隆帝初即位时被处死的。

            吕氏子孙初至宁古塔,“凭屋于西关之侧,栖身于大路之旁,寒威透体,冻雪堆墙,冷风穿壁,微月当窗”,处境极其艰辛,后来才逐渐好转。雍正十年,吕留良案结案时,仅吕氏发宁古塔就12户,男女大小及家人仆妇共111人,至戍所后充宁古塔医官,后因流人不准充医官,被副都统增海革退。但由于他仍然行医,生计还较充裕。其堂侄吕衡先、吕健念 先、吕敷先,由于在戍所从事贸易,贩卖参貂,开设药铺与烧锅,甚至放较低的“每两利银二钱”的高利贷,因此生计比懿兼更为富裕。尤其是敷先、衡先“挟赀独厚”,“饶有余赀”。仅敷先就有“一百六十五间,地四百垧,烧锅铺一座”。

            由于发遣之人,每五日要点一次卯,为了避免点卯,懿兼欲捐纳监生。但捐纳监生需要很多银两,他因无此财力,就向衡先、念先各借60余两,共得银125两。银两已有,还需有人进京办理(按规定发遣之人不许出境,懿兼无法去京)。恰巧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有一商人从兰州来宁古塔做贸易,并在吕衡先铺内当伙计,名叫辛金善,突患嗝症,经吕懿兼治愈。他为了答谢吕懿兼,就主动承担此事,携带银两及吕懿兼三代履历表,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四月)至京师户部,代吕懿兼捐了一个监生。

            吕敷先见吕懿兼捐纳成功,也凑了125两银,托另一个在宁古塔做贸易的客人朱尚周于京之际,携带银两与履历,为吕敷先也办了监生照。

            按照清廷法律规定,一般案犯可以用赀捐监,免其为奴,避免点卯,但是真正反叛或强盗免列减等的人犯是不可以的。因此宁古塔官员对吕懿兼、吕敷先所捐之监生不予承认。吕懿兼不服,就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十月)遣吕敷先私自至盛京刑部告状,并以国子监于同年二月颁发的执照为凭。此事上奏朝廷,乾隆闻讯大怒,认为户部办理此事错谬,于1775年(乾隆四十年正月)下旨,将吕懿兼、吕敷先“二犯及其家属,俱发往黑龙江给与披甲人为奴”。吕衡先与吕念先由于是出资之人,均于宁古塔枷号三个月示众,再佥妻子往黑龙江充当苦差。“辛金善与朱尚周于宁古塔枷号两个月,满日各折责三十板,解回原籍看管,同时还处分了户部有关官员,从此吕氏子孙又有4个支族改徙卜魁”。

            留居宁古塔的吕氏后裔,至清末民初,有“二十余户,散居(宁安)县城、东京城、葡萄屯、石河、大岭、花脸沟等处”。虽然没有居于卜魁者那样有影响,但这数百人,也不在少数,可见流人及其繁衍的子孙,对宁古塔开发的

         

         

         

         

        1
        2
        3
        4
        5
        6

         



        网站标识码:2310840001
        黑公网安备 23108402000105号

        主办单位:中共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委 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市政府 7622494 信息中心 7671988
        版权所有: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人民政府 通用网址: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人民政府


        彩票365苹果版怎么下载不了_365bet博彩官网_bte365官网人民政府

         德信宁安